「為什麼你們會想要跟孩子講台語」?
這個大概是孩子兩歲十個月,
我們開始跟孩子講台語後,
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就算沒問出口,
也可以從欲言又止的眼神中大概感受到,
那種想問又不敢問的糾結😆。
最一開始想跟孩子講台語的是我,
因為孩子的阿媽只聽得懂台語,
所以孩子剛出生時萌發說台語的念頭。
但實際行動只有放放台語囡仔歌,
仍然用華語和孩子溝通。
大概兩歲多開始,
陸續接收到許多關於台語的訊息,
都說台語快死了,
我觀察後驚覺,
生活周圍真的聽不到台語!!!
我從小和父母親戚聽說台語,
和兄弟姐妹、玩伴用台語玩遊戲、吵架,
台語是我的母語
是童年、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沒辦法看著台語死去。
再更多的訊息中,
我思考,
我想留給孩子什麼?
他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認同是什麼?
他看電影可可夜總會,
會認識墨西哥亡靈節。
萬聖節裝扮,
會知道美國鬼節。
那他會知道台灣的鬼節嗎?
我小時候參加中元普渡大拜拜的熱鬧,
他能了解嗎?
基隆放水燈、宜蘭搶孤的活動,
對孩子來說又有什麼意義?
那時我在國外的朋友說了一段話,
給我更深的反思,
沒想到莊佳穎老師也說了一樣的話。
「在國外英文很溜是好溝通沒錯,
但外國人其實不管你說得腔調標不標準、文法如何,
他們想聽的是你用英語,
說自己的文化特色、介紹自己生長的土地。」
我想,
對啊!如果他跟外國人討論萬聖節,
沒有底蘊、沒有環境,
那不過是山寨版的萬聖節童年記憶。
英文是溝通的工具,
母語則承載了文化與土地認同。
我才真切了解,
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的意義。
那時起,
我們才開始認真投入和孩子講台語。
雖然一開始的起心動念,
是想讓孩子可以用台語生活、
增加對文化的認同感。
但把母語撿回來的過程中,
覺得自己獲得的更多,
對於土地的了解更深,
對台灣更有信心。
政府喊出2030年雙語國家,
雖然大部分人可能想到的是華英雙聲,
但為什麼不能是台英雙聲、客英雙聲、其他語言雙聲?
於是參加了Le Second Floor Kids Studio 樂暢親子共學空間主辦、
莊佳穎老師主講的,
《鬥陣來去上媠的所在-起造雙語佮多語友善家庭》線上講座。
佳穎老師分享自身與孩子們,
台、英、日語的生活經驗。
和我們當初和孩子開始講台語的方法,
頗異曲同工
1️⃣破英文也能雙語併行嗎?
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從0開始,
佳穎老師分享,
先從聽到說,
再從填充到完整句子。
當初我和小太陽講台語,
在錯估自己台語能力後,
立馬去找台語字典之類的工具,
遇到不會的就跟孩子說等一下,
媽媽查一下。
即使到現在仍然會有這個需求,
但孩子超淡定,
也不會笑媽媽不會,
就是等媽媽查好。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
會自己優化語言,
就算大人發音不那麼標準,
孩子也會藉由教材中較標準的發音,
自行去蕪存菁。
這是真的,
小太陽的台語,
比我和愚父都還要渾然天成,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是母胎台語人。
2️⃣浸潤式的環境
為孩子導入新語言,
是一個刻意的過程,
不管是台語或是其他語言,
只要生活中時常出現,
孩子用得到,
就會自動學習。
3️⃣擴大資源,全家動員
爸媽一人一語,
如果可以納入阿公、阿媽等資源更好。
孩子可以學習到語言的不同面向。
佳穎老師告訴我們,
孩子很厲害,
不同的語言他們會自己歸類切換,
大人不必擔心孩子搞混,
也不需刻意翻譯。
4️⃣語言社會網絡的建立
大人也可以幫孩子去建立,
語言與生活的連結。
例如參加目標語言的共學、社團等活動。
善用多媒體介入,
如台語卡通、英語卡通。
擴大孩子對語言的接觸面,
增加連結與運用,
孩子會對不同語言接受度更高。
佳穎老師提到,
藍佩嘉老師的著作《拼教養》,
裡面提到面對全球化的兢爭,
親職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
選擇認為對孩子有幫助的「益品」。
我看過藍老師的這本書,
真的很推薦,
但我從沒聯想到,
我在選擇帶著孩子回到母語懷抱時,
台語這個逆風的語言,
成為我想幫助孩子的「益品」。
但我也非常認同樂暢的頭家結尾時說的,
選擇和孩子一起說台語,
不代表要逼迫孩子未來只能說台語,
而是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而我也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台語路。
佳穎老師在結尾時感性的說,
語言是我們送給孩子的禮物,
她希望未來當她不在時,
孩子可以藉由講台語,
溫習和媽媽一起度過的時光、
想起彼此的感情。
老師一記重擊,
我立馬噴淚。
我想留給孩子什麼?
母語裡面乘載愛與連結,
逆風,高飛。
✅咱kâ台語講轉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