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次上幼兒園~ 安撫物拉起家庭與學校愛的連結

(內有台語對話)

你有看過漫畫/卡通史努比嗎?

那你一定知道,裡面有個小男孩,對話常常引用聖經,說話像個賢者。

但他總是拖著他的藍色毛毯四處走,還有吸自己拇指的習慣。他是查理 布朗的好朋友—奈勒斯(Linus)。

因爲漫畫/卡通的流行,被奈勒斯到處拖來拖去的藍色毯子,成為安全感的象徵,安全毯(Security Blanket)一詞也被廣泛的傳開。

在台灣,我們則稱為安全物或安撫物。

「為啥物lín袂使陪我去學校」

「我tī-leh學校足孤單–eh」

「我看無你,感覺你無愛我」

(看不到你,感覺不到你的愛的意思)

這是小太陽剛去上學時,每天都要在家哭念好幾遍的話。

除了時不時暴怒、當自己是閃靈樂團開演唱會之外,小太陽也會要求我,要常常待在他身邊。

一定要坐他旁邊吃飯、時不時就要抱我、走路牽手要媽媽不要爸爸。

要知道愚子跟愚父的感情深厚,以往只要爸爸在,都是對爸爸黏緊緊。

這樣近乎偏執的對媽媽緊黏不放,顯示了上學分離這件事,動搖了孩子心裡深處的安全感,對依附關係產生不安與懷疑,所以必須要一次又一次的確認及鞏固。

小小孩就是這麽直接,「我看不到你,就看不到愛」,非要你在身邊,才表示安全與愛同在。

那時的小太陽,在學校的活動都能配合。唯獨睡午覺時間,總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讓老師出一個人力出來陪他,拍拍他、安慰他。

照顧這麼多孩子、這麼忙,老師還願意這樣做,做家長的我心裡真的滿滿感激,

也想幫上一點忙,協助孩子在校更穩定。

於是寫聯絡簿,詢問老師是否願意,在孩子午睡前給他一個擁抱,並且讓我們帶安撫物「啾啾」去學校陪睡。

「啾啾」是蘇飛幫孩子的安撫物取的小名,其實就是一條打結的毛巾。

當初決定要養個安撫物陪孩子時,為了避免孩子的執著,導致安撫物變成障礙物,以「隨手可得」、「方便清洗」、「價格低廉」為方向。

為什麼有這個標準?來自朋友的慘痛經驗,他的孩子有隻超可愛的安撫兔娃娃,小小孩抱著只比他大沒多少的兔娃娃,說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但有次他們到花東旅行,兔娃娃不小心掉進泥水中,還被娃娃車輾過,孩子目睹兔娃娃高處墜落、又出車禍,哭到不行。

但更悲劇的是,清洗過的兔娃娃濕搭搭不能抱,當地又買不到一樣的娃娃,孩子崩潰整夜、家長心累無言,只能看著太平洋的日出苦笑。

因為這個慘痛的故事,我決定選便利商店就有賣的毛巾當安撫物,到處都買得到,風險降到最低。

因為擔心毛巾會有纏繞窒息的風險,所以打了個結,沒想到結的大小剛好適合孩子抓握,啾啾順利成為小太陽的安撫物。

感謝當時老師同意,老師的睡前抱抱加上啾啾發功,漸漸的小太陽可以自己平靜午睡,沒想到小太陽突然自己提起這件事,

👦🏻:媽媽,我這má tī學校睏袂哭–ah!

🧑🏻‍🦰:袂哭–ah!是按怎這má袂哭?

👦🏻:因為有啾啾陪我。

🧑🏻‍🦰:啾啾陪你,有啥物無仝款?

👦🏻:我khah袂孤單,和媽媽ti-leh共款。

其實啾啾入校一週左右,小太陽午睡就沒有再哭了,但是不知什麼緣故促發他想到這件事,讓我有機會了解他的想法。

小太陽的說法讓我更肯定,安撫物是家的延伸、是愛、安全感與依附關係的延伸。謝謝老師接納孩子這些需求。

從老師的接納,孩子可以感受到老師神似家長的愛,與老師建立起依附關係,對環境產生安全感,放心地學習。

會不會擔心往後孩子太依賴安撫物?

其實不會誒!因為我以前也有小被被老公😆

實體的安撫物,會幫助孩子的安全感茁壯,當安全感足夠壯大時,孩子就不一定再需要實體的安撫物,並且在過程中擁有自己安撫自己的能力。

李坤珊老師說過,安全物(安撫物)正如一座橋梁,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從孩子的小時候,延拉到成人對家的永恆感謝和依附。

我覺得安撫物這座橋,牽拉起家庭與學校愛的連結,讓孩子在邁向獨立的過程,有所依靠、獲得支持。

✅還沒上學前,才藝課的老師提醒我們,第一次上學的孩子,最好3個月內避免過夜旅行,減少環境與作息變動,鞏固孩子學校適應期,越小的孩子,適應期要越長。

✅圖為啾啾本巾

✅愚父是我老公、小太陽是我兒子

✅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愚家一家的努力

—————華譯分隔線—————

「為什麼你們不能陪我去學校」

「我在學校很孤單呢」

「我看不到你,感覺你不愛我」

👦🏻:媽媽,我現在在學校睡覺不會哭了!

🧑🏻‍🦰:不會哭了,現在怎麼不會哭了?

👦🏻:因為有啾啾陪我。

🧑🏻‍🦰:啾啾陪你,有什麼不一樣?

👦🏻:我比較不會孤單,和媽媽在的時候一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