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自己有個「症頭」,我背不起來正向教養的那幾個「不」。
雖然我家有簡·尼爾森幾乎整套的正向教養系列,但當初看,我就沒記住。
有人可能好奇,我不是受過親職/親師教練的訓練嗎?課程沒有提嗎?
還真的沒有!(為了證實記憶無誤,我還去翻當初的講義,真的沒有)
我在受訓完,才發現台灣有兩個推廣阿德勒教養的協會,剛好我參加的那家,沒有教那幾個「不」。
老實說,我是出道後才發現那幾個「不」很紅。雖然我很疑惑,為什麼推廣「正向」,怎麼反而因為「不」做什麼,而廣為人知?
但也可以了解,因為這些「不」,所以在課程中教大家「要」怎麼做。
但我後來發現,那些「不」給家長們很大的壓力,很多人只要沒有做到其中的一項「不」,就認為自己不是好家長。
自責、愧疚,甚至罪惡感大到放棄,回到打罵教養,說正向教養不切實際、不可行。
「反正我就是做不到,那就不要做!你們也別學啦!不可能的!」
這個狀態叫「氣餒」。
氣餒,在阿德勒教養裡,是最需要耐心及花費大量時間與力氣,才能把孩子拉上來的一個階段。
顯示的是一個人的無助、無望和放棄。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但我觀察到這個現象後,盡量讓自己的文章裡面,用可以做什麼,來取代不要做什麼教養行為。
我們無法給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所以想做正向教養,就得先對自己正向教養。
一面鞭打自己、責怪自己,一面要求自己對孩子正向、對孩子有耐心,這樣當父母真的太分裂、太折磨、也太辛苦。
你是在當父母,不是在當聖人。
那些所謂正向教養的「不」,如果你沒有負擔,想當目標還是可以。
但如果你會因此,在不自覺中怪自己,「我怎麼會做不到?」,那麼只要回到親子關係的本質上,思考 「#你想和孩子建立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就好。
教養,是幫助親子關係。
教養,是幫助家長更貼近自己。
任何會讓你與自己或孩子,越來越遠的原則,都要注意,捨棄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