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走的時候一直要走,會走了之後一直要抱』,
當過父母的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小孩有時真的很機車..
其實是孩子很有學習精神喔~當他遇到還不熟練的技能時,會把握機會拚命練習,當他覺得自己掌握住技巧了,就會覺得『我不用努力了,可以休息了』
當孩子做家事與自理也會遇到一樣的狀況喔!也就是讓孩子參與其實不難,最難的是如何讓孩子持續下去。
當孩子不想走路時,會妥協就抱他嗎?還是想辦法讓孩子繼續走?
做家事或自理也是這樣的兩難,但比起走路,妥協讓孩子拒絕做家事看起來簡單多了。但是我個人秉持,我不可能一輩子抱著孩子不讓他走路,所以我也不可能一輩子幫他做他原本就該承擔的家庭責任。於是諜對諜就開始了~怎麼讓孩子持續的確是個難題。
做家事是怎麼開始的呢?不要想得太難,請孩子幫忙丟他穿過的尿布、丟用過的衛生紙、擦地上他不小心滴落的水漬、拿自己吃過的碗盤放洗手槽….這些小事都是喔~所以要延續孩子做家事、自理的第一要務就是:環境
1.專屬孩子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屬於孩子的抹布、掃除工具、小板凳這些是必備的,且要放在孩子輕易可拿到的地方,且是要符合孩子尺寸的工具。
2.讓孩子選擇:比如小太陽學會洗碗了,開始擺爛不想洗,我們讓他維持最低限度的洗碗工作,星期一到五只要每天洗一次,並讓孩子自己選他要哪一餐洗碗。六日放假不用洗。
3.選擇題取代是非題:確定要做的事,不要問孩子好不好或要不要,可以問他:你想折衣服還是收衣服?你想擦桌子還是擦地板?
4.增加樂趣:比如餐墊上有海洋世界,我會說:鯊魚說他身體油油的不舒服,他想洗泡泡澡請幫忙。或比賽誰最快把收下來的衣服放到房間。
5.經驗後果:一定會遇上孩子『爸媽我不想努力了(躺)』的狀況,這時候大人維持內在的穩定,讓孩子經歷後果就好。比如:孩子不收碗盤,碗盤就擺在桌上,到他下一餐讓孩子自己處理。不洗碗,碗就擺洗手槽,下一餐用髒碗盤或沒碗盤用。不收衣服,衣服就繼續曬,沒有喜歡的衣服穿。這不是大人設計的也不是處罰,而是不做就會自然經歷到的結果。(但如果大人見獵心喜的說:『你看沒有洗就沒得用』,那就失去效果了,孩子容易會被激怒進入與大人的權利爭奪中。所以平靜的陳述事實就好:因為上一餐沒洗,所以沒有乾淨的碗用,你想現在洗還是我把食物放桌上?)
6.鼓勵:肯定孩子做家事或自理的貢獻,一定是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謝謝你一起讓家裡變乾淨』、『你把桌子擦的亮晶晶誒』、『你洗碗越來越乾淨』,孩子了解自己對家庭的付出是有幫助的,自己是有貢獻的,會更願意參與。
7.不要求完美:一開始目標設定在有參與家事就好,30%的達成率就滿足。那做不好的部分怎麼辦?目光集中在有做好的地方,鼓勵這個地方。做不好的用示範的,孩子自己會慢慢調整。
引導,讓孩子把家事和自理內化,做家事或自理會成為再自然不過的日常,漸漸擺爛的次數就會減少喔~不要輕易放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