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100次都沒用,或許只需要一次體驗~關於自然後果

當兒童節小太陽鄭重宣布,
「盈暗袂iau,mài食飯*」時,
蘇飛心裡百轉千迴,

「11點半吃午餐,真的不吃晚餐嗎?」
「會不會養成不吃飯的習慣?」
「要相信孩子的感官感覺」
「尊重孩子的決定」
「可是半夜會不會餓到睡不著?」
「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所以才吃不下?」

心裡的傳統觀念和正向教養的觀念拉扯,
心情在擔心、焦慮和信任孩子間不停擺盪。

「你有肚子痛或想吐嗎?」
「肚子不餓?」
「晚餐不吃的話,晚上都沒有東西吃,只有水喔!」
因為擔心,
我在停車場和餐廳各問了一次。

小太陽的回答都是
「沒有不舒服」
「不餓」
「只喝水」

於是我整理好擔心與焦慮,
接納自己的感受屬於自己,
尊重孩子的決定,
並且設想好可能得陪著孩子體驗
可能發生的自然後果,
半夜餓到睡不著哭鬧之類的。

我相信小太陽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
因為大概他2歲時,
有一次早餐時間,
小太陽決定要玩玩具,
也是告知超過用餐時間就不再進食,
須等下一餐用餐時間才能進食。

那時他似懂非懂的答應,
然後在超過早餐時間肚子餓時要求要吃飯,
我故作驚訝的說,
「吃飯時間過了,現在沒有東西吃誒」
想當然耳,就是一陣哭鬧。

我帶著孩兒去看空空如也的電鍋,
陪伴不敢相信而哭泣的他,
「媽媽知道你肚子餓不舒服,惜惜,我們喝水好嗎?」
後來小太陽幾乎都準時吃飯,
他很清楚家裡關於吃飯的規範。

對於小孩的偏差行為,阿德勒學派提出「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 的訓練模式,教導孩子行為和行為結果間的關係,培養符合社會規範的態度和行為能力,期能在社會生活中有良好的適應。

「自然後果」是指因行為本身所導致的自然結果,如小太陽不吃飯,導致肚子餓的後果,孩子可以從此自然結果的經驗中,學會內在自我控制的行為。當然有些自然後果,如小孩跑到車道上被車撞,這種自然後果是我們承擔不起的,或者自然後果會很晚才發生,這時就需要設計過的「邏輯後果」來因應。

於是小太陽就在餐廳裡平靜的聽故事陪我們用餐,
晚上回家也不哭不鬧,
一覺到天亮,
這兩天也沒有拒吃的情形。

再次證明阿德勒是對的,
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
相信孩子的感覺,
尊重孩子的決定。

講100次不吃肚子會餓,
孩子還是不知道什麼叫肚子餓,
慶幸自己有阿德勒爺爺作伴,
沒有把孩子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
硬逼孩子吃反而導致親子衝突。

讓自己的情緒回歸自己,
才能溫和堅定的執行,
否則一句充滿情緒的「毋食mài食*」,
其實也是變相處罰孩子。

*「今晚不餓,不吃晚餐」
*「不吃就不要吃」

✅愚公聽到不吃晚餐只能喝水時,默默的
✅感謝愚公尊重我們的教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