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愛賴皮,還是你太常放羊?

公園裡,常常遇到一對母子,孩子大約5歲,每次要回家前,媽媽會幫忙倒數計時。通常是這樣開始的『再10分鐘後要回家嘍』、『再5分鐘後要回家嘍』、『再1分鐘後要回家嘍』、『好了,回家吧』。然後幾乎每一次孩子都會賴皮『媽媽我還沒玩夠,再給我5分鐘』,媽媽一陣叨念後,通常說『好,再5分鐘,5分鐘後一定要回家喔』孩子開心的答應,然後媽媽繼續倒數。在時間到時,又再重複小孩賴皮,媽媽叨念但繼續妥協的戲碼,幾乎毫無例外的,這套劇本每次起碼要演個半小時,這對母子才會真的離開。

小太陽快兩歲的時候,有一陣子吃飯會拿湯匙敲桌子,兩歲年紀,孩子已經脫離好奇敲打導致聲音,及練習手腕掌握度的探索期了,所以他是好玩!但這並不符合餐桌禮儀和家庭規範,我問小太陽:你想要湯匙敲敲沒有湯匙用,還是讓湯匙工作有湯匙用。那次在娘家,我姊聽到我這樣說,問我,如果他再敲的話你真的會把湯匙拿走嗎?我說:會啊!我姊又問:那他用什麼吃?我說:用手。姊姊咂咂舌。

這咂舌,可能是覺得我狠心,但湯匙在用餐環境裡的工作就是『承裝食物,送入口中』,而不是敲打,對於正在學習生活常規的孩子而言,是必須規範教育的一環。既然湯匙無法做他該做的工作了,那去休息也是很合理的。如果在此,蘇飛說出的是:『不想吃飯,那不要吃了』。或是『不乖乖吃飯等一下沒有玩具玩』。那才是狠心,因為孩子沒有不想吃,他只是還想玩一下。而吃飯和玩玩具間不存在自然因果關係,這樣的說法只是想恐嚇處罰孩子。

與其說狠心,蘇飛會說是溫和堅定。

我會給孩子兩次機會去提醒他,第三次不說話,讓規範出面。所以小太陽第三敲的話,確實就沒有湯匙用了。對於公園媽媽不停讓步,多花半小時才回家的耐心其實我辦不到。小太陽要離開公園時,我們會先讓他選要立刻離開,還是要兩次鬧鐘。同常他會選後者:設一分鐘鬧鐘,第一次響鈴是預告,第二次響鈴就離開。

你一定覺得很奇怪,孩子不會哭鬧嗎?

一定會,大人要有心理準備,此時此刻只需要陪伴及同理孩子『沒有湯匙用,你很生氣也很難過,媽媽知道』、『公園好好玩,我知道你還很想玩,不想回家』,同理並帶孩子暫時離開案發現場,慢慢等孩子的情緒風暴平靜再繼續日常活動。這樣的應對和場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停重複著。

有了上次去美術館慘痛的經驗,去博物館前,我特定跟孩子說明博物館裡的注意事項,並訂下規範約定。我本來想小太陽可能只會比上次去美術館時進步一點,但沒想到小太陽可以不哭不鬧,在一間一間的展覽間穿梭,沒有跑步,頂多快走,講話也是小小聲。

才發現,在溫和而堅定的讓孩子體驗後果的一次次練習中,孩子的控制力已經可以達到這個程度!顯示孩子的心理其實也很在意自己的表現,也想要自己越來越好。

在不停練習中,加強孩子的一個認知:父母會遵守規範並說到做到。所以當我在博物館前跟他約定,『如果進去裡面之後,大聲講話或跑來跑去,表示你還沒準備好遵守博物館的規則,那我們就先回家下次再來』。他知道看到一半或還沒一半就被帶回家,是真的會發生的事,於是他願意嘗試控制自己。

當然如此讓人驚艷的表現,絕對值得大大鼓勵,建立正回饋。於是在和愚父見面後,我在愚父面前說:今天在博物館裡面,小太陽都用走路的也小聲講話,媽媽覺得小太陽克服了好困難的事,好佩服你的毅力。而且你很有信用,遵守和媽媽的約定,媽媽覺得很開心。睡前也再次拿這件事出來鼓勵。

我們在生活中不停的重複的重點是:

1️⃣確實執行規範。掌握的原則是:訂合乎邏輯後果體驗,及說到做到。
2️⃣看見孩子的亮點,鼓勵孩子,即使是挫敗事件,也在其中找到孩子已經努力的地方。

所以這次事件後,以後進博物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Nono~他只是孩子,一定會忘記、一定會再犯。但每一次的衝突都是練習與調整的機會。和孩子一同學習如何處理與應對,慢慢的我們都會越來越好。

很多時候,小孩不是不聽父母講話,是父母一直「當放羊的大人」而不自知。

然後公園裡的母子,常常都比我們先走,有一次我們先走,媽媽盯著我,看我用鬧鐘和抱小孩離開。下次我們在公園再相遇的時候,媽媽拿出手機設鬧鐘,兩次後不理小孩的賴皮,轉身就走,小孩追著媽媽離開。擦身而過的時候,媽媽對我眨眨眼,我也對她眨眨眼。

幹得好!

PS.當孩子經歷後果時,千萬不要說『看吧!早就跟你說過了』或『活該,誰叫你玩湯匙』這類的話,這些話除了孩子的情緒更高漲,要花更多時間平復之外,也破壞親子關係及孩子對你的信任感。簡單來說只有你自己爽,無法教育到孩子,如果孩子真有從這些落井下石的話裡面得到什麼,那應該是憎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