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這本書拿給我媽看!
🧑🏻🦰:怎麼了?
👱🏻♀️:因為孩子永遠是對的!
這是有天把書放在桌上,路過的姪女看到後,我們的一段小對話。原來姪女二元思維,立刻聯想到對的另一面,就是錯。既然孩子是對的,那麼與孩子對應的父母就是錯的!
《孩子永遠是對的》是儀婷老師的第一本教養書,名氣可能沒有其他,老師有冠上「薩提爾」名稱的教養書來得大,但內容也是滿滿使用薩提爾對話及概念,與親子互動中的實例分享。
但我很喜歡這本書,可能還超越其他幾本。因為裡面有許多儀婷老師,身為媽媽的反思與掉入慣性後,老師如何調整,並再次開啟對話的橋段。
在這些橋段中被深深療癒,自己那些「知道但做不到」、「後知後覺」或「被慣性牽走」,好像正和老師當初走的路重疊。
看著老師不停覺察、調整,那些說錯話、應對錯誤,都是一次又一次練習的過程。讓人備受激勵,好像老師正在說:你不是做不到,你只是需要不放棄練習。看著老師這樣走過來,就覺得自己也可以!
蘇飛之前曾落入一個誤區,「我同理、陪伴了孩子,他應該要冷靜下來了,怎麼還是這麼生氣,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教育有誤?」然後不小心進入挫折與自責之中。
但在書中儀婷老師提到,「陪伴、同理孩子,是要讓孩子感覺被支持,而不是解決情緒。」茅塞頓開,我太想解決問題,所以放錯期待,陪伴支持與等待才是重點啊!
書中有很多對話,神奇的讓孩子立刻安穩下來,這是對話與一致性的力量,也是很多家長想學習薩提爾的原因。
但老師也強調,教養並非一蹴可及,更多時候需要時間釀造,比如老師的老大和老二持續的姐妹衝突,到姊姊覺醒,並將老師好的應對姿態,內化成自己的,向妹妹表達,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
父母等待孩子時,父母也需要等待自己。帶著耐心,等待自己學習覺察、脫離慣性的這段漫長時間,等待自己熟練新的教養技巧。
儀婷老師有三個孩子(respect),在孩子間的衝突中,老師捨棄法官的角色,總是適時的穿針引線,替對方提出邀請,並潤滑孩子的語言,成為孩子間連結彼此的橋。
每一次的三方對話,都讓我覺得太精彩,雖然我只有一個孩子,但這樣的三方對談,用在愚父與孩子間衝突時,也很適用。
用二元思維來看書名,對的另一面,就是錯。既然孩子是對的,那麼與孩子對應的父母就是錯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
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家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將孩子的不當行為,區分為: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等四類。
在這四個不當行為的後面,隱藏著孩子想要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渴望(薩提爾冰山理論,渴望層次則是:愛人、被愛、尊重、接納、自由和意義 )。
而父母管教孩子,背後也藏著愛孩子,希望孩子好,希望自己無愧於父職、母職責任,一樣有著對歸屬感與價值感的渴望。
這些渴望都是對的,所以孩子和父母都是對的!
只是為了達到渴望時,有時候我們走的路偏了,用的方法讓人不舒服,這才是需要調整的地方。
我笑笑的跟姪女說,孩子永遠是對的,不代表爸媽是錯的啊~
孩子永遠是對的/ 作者:李儀婷 /出版:遠流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