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煩躁的孩子,究竟想要什麼?>
朋友既困惑又開心的跟蘇飛分享,她和孩子最近的小故事。
朋友的工作,總在農曆年前迎來最忙碌的時刻,不意外今年也是一種忙到要吐的節奏。昏天暗地的趕工回家,還要張羅一家大小的職業婦女,最頭痛的是什麼?
答案是暴走又不配合的孩子!
就在朋友忙碌工作與家事之時,大班的孩子最近不知怎麼了,處處唱反調,連生活常規都不太願意配合。最明顯是睡前收玩具的時候,總是拖拖拉拉,不管是好言相勸、計時倒數、再玩幾次、大聲喝斥,朋友想方設法,但孩子總是答應後又反悔,為了收玩具爆發好幾次的親子衝突,折磨著媽媽脆弱的耐心。
朋友無奈的問蘇飛:「拳頭都硬了,莫非真的要揍下去」?
身為媽媽,我真的懂脆弱理智線與耐心即將崩裂的感覺。安慰一番後,蘇飛說了一句話,朋友充滿疑惑但答應要試試看。
隔天,朋友興沖沖的告訴我,有效欸!晚上孩子不吵著要媽媽陪,在朋友洗碗的時候自己靜靜的看書,晚上收玩具也不用三催四請。朋友覺得超感動!
你一定很好奇蘇飛說了什麼,怎麼這麼有效!
其實我只是要朋友,晚上回家什麼事都別做、什麼話都別說,第一件事就是抱住小孩,抱到小孩覺得該放開,孩子想抱多久就抱多久。
你可能會想只不過抱著,哪有這麼神奇的事!
是喔!擁抱,看起來沒什麼。但是經由擁抱,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在忙碌的生活中仍然是在乎我的,媽媽還是愛我的,沒有忘記我。這個擁抱,代表歸屬感與價值感。
阿德勒說,每個人的生命都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時才會獲得勇氣。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所以父母的教養想要發揮效果,最重要的前提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
朋友忙碌中不小心冷落了孩子,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下降了,但孩子不懂這些,他只是下意識的想要關注、想要恢復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覺得很煩躁惱人,而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大人忘了連結孩子,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繼續下降,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挫折的大人覺得孩子好可惡、不受教,挫折的孩子感受不到愛,繼續從奇奇怪怪的地方去找愛。一個深深的擁抱,孩子滿足了,不用再從詭異的地方去找愛了,於是大人眼中的不受教行為就停止了。
覺得很神奇嗎?下次如果遇到孩子讓你很煩躁時,或許也可以試著來個安靜的、深深的擁抱。但學齡期的孩子,除了擁抱可能還需要更多語言的交流,讓孩子分享他的生活與想法。忙碌的生活真的不容易,但每天15-20分鐘的專屬時間,可以省下許多勞心勞力、心力交瘁的時候喔!
用擁抱,讓心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