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貼近自己,再聆聽孩子

帶著小太陽在社區騎腳踏車時,

遠遠就聽到一個尖銳的聲音打破了午後的寧靜。

一位媽媽氣急敗壞地對孩子說:

「叫你騎車怎麼了!為什麼不騎!」

他們身旁也停著一台腳踏車。

小太陽悠哉地從旁邊騎過去,

我跟在後面慢慢走,剛好聽見那位媽媽又說:

「你看人家年紀比你小,都可以自己騎兩輪的,為什麼你不行?」

我心裡警鈴大作——

果然,

原本安靜的孩子開始放聲大哭,聲音混著委屈與絕望。

我沒有從頭看到事件發展,

但這畫面我卻無比熟悉。

我也曾經是那個站在腳踏車旁、心力交瘁的媽媽,

嘴裡不斷講話,腦裡其實只剩下一句話:「我到底要怎樣你才肯試?」

我知道那位媽媽的語氣背後,藏著多少心酸與落空。

那不是純粹的責備,而是期待落空與自我懷疑交織出的挫敗。

那是我們為人父母時,常常會撞上的牆。

我好想走過去抱抱她:

「你累了吧?你不是壞媽媽,只是太想幫孩子,卻得不到回應,讓你覺得無能為力。」

「你心裡的急,是因為你真的很在乎他。」

「只是,在那個當下,妳也需要被理解。」

我也想抱抱那個孩子:

「你是不是也好努力了,卻還是做不到?」

「你想要媽媽開心、想要被肯定,可是被拿來比較讓你很難受吧?」

「你不是懶惰,也不是叛逆,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和勇氣。」

如果今天那位媽媽是我——

我很可能也會在沒睡飽、心煩又急的狀態下說出一模一樣的話。

不是因為我不愛孩子,

而是因為我太想要事情「趕快好起來」。

但我們都知道,

真正能幫助孩子變好的,從來不是比較、催促或責罵,

而是當我們先學會接住自己的情緒時,才能溫柔地接住孩子。

每一次崩潰的背後,

其實都是一顆愛到用力過頭的心。

所以啊,

在每個育兒情境裡,

我們都需要學會先貼近自己:

聽一聽那個受挫、疲憊、著急卻仍然努力的自己。

然後,

才能真正貼近孩子。

✅ 正向教養不是完美,而是一起學習

✅ 給努力的媽媽一點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