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不打不罵就是正向教養,其實….

『小孩不講理,有時打兩巴掌他才知道厲害』

當你看到螢幕上,那個曾經熟悉的老人在鏡頭前這樣說,或在新聞裡看到這段文字,你是不是心想

『憑什麼』
『講甚物痟話』
『唯一支持也賞她兩巴掌』
『見利忘義』

你有沒有感覺
『生氣』
『憤怒』
『失望』
『受傷』
『怨恨』

老人還沒打下去,但用煽動和恐嚇語句說出這些話,就已經讓人非常不舒服了。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

因為老人展現出權威要你屈服,撂狠話要你害怕,用武力勒索要你認輸。他忽視你的價值感、歸屬感,只為了要你聽話!

你可能覺得,一般成人在日常環境中,很少遇到這種威脅。但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常使用。

『你再不把玩具收好,我就揍你』
『你再不聽話,就沒飯吃』
『你再吵,下次不帶你出來玩』
『你再不關電視,我就要生氣了』

你發現了嗎?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其實也常常用類似的威脅語句,希望孩子遵照我們的期待去完成目標。尤其是很多人知道打罵孩子不好,於是改用威脅來代替。

有效嗎?

想想老人說『小孩不講理,有時打兩巴掌他才知道厲害』時,你曾有一絲絲『好吧!我乖乖』的想法嗎?

是的,孩子在面對威脅式語句時,跟最上面你的想法和情緒是一樣的。

早在百年前,阿德勒就看穿威脅語句不是有用的教養方式。所以阿德勒式正向教養,鼓勵我們用提問來取代威脅,又稱『蘇格拉底式問句』,以好奇、正向、開放、引導及關注未來來提問。

我們來看看,把威脅句改成蘇格拉底式問句,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再不把玩具收好,我就揍你』➡️ 玩具回家的時間到了,他的家在哪呢?
『你再不聽話,就沒飯吃』➡️ 你是不是因爲——,所以不想配合?
『你再吵,下次不帶你出來玩』➡️ 你很想要——,如果這樣做有什麼優點?什麼缺點?
『你再不關電視,我就要生氣了』➡️ 為了來得及睡前說故事,你覺得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是不是少了許多的攻擊與煙硝味?

威脅是教養中的地雷,你以為很安全,但踩到時灰飛煙滅。


#口出威脅句是一種慣性
#和慣性對抗最有效的方法
#是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