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又失控?正向教養這樣做」

(內有台文)

星期天小太陽又吐又拉,
星期一空著肚子到診所就診,
是腸胃炎。

回家時,
空了一整天的肚子感到餓了,
小太陽在知道腸胃炎不能吃昨天買的司康,
加上生病的疲累,
整個大崩潰。
跳針式哭著說
👦🏻:我無想欲按呢!欲按怎~~、我無想欲按呢!欲按怎~~
(我不想這樣!怎麼辦~~我不想這樣!怎麼辦~~)

對一個生理心理都難受的孩子,
我選擇同理不處理,

🧑🏻‍🦰:袂使食昨昏買ê司康,你足失落ê,因為你期待足久ê,媽媽知影。
(不能吃昨天買的司康,你很失落,因為你期待很久了,媽媽知道)

給予擁抱、拍拍,在孩子稍為平靜時繼續張羅吃藥和要用餐的白吐司。

想當然爾,
生病的小孩不會這麼好搞定,
在我忙碌張羅時,
小太陽時不時悲從中來,大哭大叫、踢腿踹地,
我繼續同理不處理,
語言、肢體擁抱、忙碌張羅重複出現。

最後一次的同理不處理,
小太陽真的累了,
抱著我哭著睡著。

小睡一下,
精神好一點,
面對眼前的白吐司,
雖然嘟嘟囊囊,
但還是吃完了。

在孩子鬧脾氣的當下,
跟發酒瘋的酒鬼一樣,
我們不會去跟酒鬼講道理,
因為他聽不進去也無法接受,
所以也不需要跟孩子(酒鬼)講道理。

雖然以前我就不會在孩子有情緒時講道理,
但我發現我會期待緩解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無法緩解時,
我的期待落空,就會落入自己的情緒裡。

所以同理不處理、陪伴和等待再加上不期待,
今天我的心裡舒服許多,
同理時覺得和孩子更貼近。

晚餐時間,
我問小太陽想要吃白飯和吐司,
小太陽選吃白飯,還默默補了句要配肉。

當然,
在看到白花花的白飯時,
小太陽又崩潰了。

👦🏻:我欲食肉,媽媽你去煮肉啦~啊啊啊~~(哭)
(我想吃肉,媽媽你去煮肉啦~啊啊啊~~)
🧑🏻‍🦰:你足想欲食肉,這má無肉你足傷心â,媽媽má kā你共款足想欲食肉ê。
(你很想吃肉,現在沒有肉你很傷心喔,媽媽和你一樣也很想吃肉)
👦🏻:嗚嗚嗚⋯⋯


等待與陪伴,在小太陽哭聲漸小時,我說
🧑🏻‍🦰:等你胃腸好ah,你想欲食啥物肉?豬肉、雞肉抑是牛肉?
(等你胃腸康復了,你想吃什麼肉?豬肉、雞肉或是牛肉?)
小太陽大概沒想到我會問這個,愣了一下。
於是我又重複了一次。
👦🏻:豬肉
🧑🏻‍🦰:是軟軟肉嗎?(小太陽的軟軟肉就是滷肉)
👦🏻:嗯(眼神堅定)
🧑🏻‍🦰:好,媽媽má kā你共款足想欲食軟軟肉ê。
(好,媽媽和你一樣很想吃軟軟肉誒)
👦🏻:軟軟肉是按怎煮ê?
(軟軟肉怎麼煮的?)
🧑🏻‍🦰:Kā豬肉炸過、糖炒炒ê,摻醬油、薑、蒜頭、蔥仔、蒜仔、八角、五香落去滷滷ê,就好ah。哇,足想欲食ê。
(把肉炸一炸,糖炒好,加醬油、薑、蒜頭、蔥、蒜、八角、五香一起滷一滷就好了。哇,好想吃喔)
👦🏻:等我胃腸好就會使食。(眼睛晶晶亮)
(等我胃腸康復就可以吃了)
🧑🏻‍🦰:對ah!等你好,咱做夥食。
(對啊!等你好了,我們一起吃)

然後小太陽默默的把眼前的白飯吃完了。

我做了一件事,
不跟著孩子瞎攪和。

在同理與陪伴,讓孩子了解自己是被接納之後,
我開啟了新的話題,
讓孩子把目光放到更遠的之後,
和他一起編繪希望,
孩子的目光從現在移動到了未來,
不再糾結於此刻無法吃肉的事實。

但在操作上,
一定要先讓孩子感受到同理與接納,
也需要時間讓情緒流過,
否則孩子只會再次跳針。

其實今天整天,不時的腦海裡會跳出:
『你生病又不是我的錯,做什麼對我大小聲』
『夠了喔!我很忙你沒看到嗎?』
『規工ê,mài哭ah』
如果可以大聲吼出來,一定很爽,
不過對親子關係沒幫助😮‍💨。

但我覺察到這些想法,
接納自己的想法與煩躁和生氣的情緒,
然後讓這些想法和情緒流過,
盡量用平穩的內在和孩子對話,
覺得平日的靜心練習派上用場了。

吃完晚飯的小太陽,
又黏過來抱抱,
👦🏻:媽媽,我愛你。

如果沒有那些靜心而來的覺察與改變,
如果我仍是用舊的思維與期待去回應,
大概不會聽到這麼美的話語。

棘手的不是小孩的狀況,
而是大人的內在與情緒如何應對。

🧑🏻‍🦰:我mā愛你。

🏮3y11m
🏮我也想吃肉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