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罵反射到冷靜T手勢:媽媽的教養迴路重建》

之前因為毛毛蟲積木組不好,
引發親子衝突。

其實每天,
都有各種大大小小可以讓孩子崩潰的事。
有時可以安然度過滔天巨浪,
有時卻不小心觸礁沈船。

怎麼會這樣呢?

自己推測很大的因素,
來自正向教養不是我的原廠設定,
小時候被植入的是打罵教育原始碼。

於是現在雖然看教養書、也受過訓練,
在理智腦上建立出新的正向教養編碼,
狀態好時,
可以引導至新的迴路,
做出新應對。

但沒睡飽、身體不舒服、太累或太急時,
原始腦壓下理智腦,
想保護過勞的自己,
立刻引導到原始設定裡,
因為最直覺、最省力。

然後就出現打罵教育的劍拔駑張,
當「我只想趕快處理完,你不要再鬧」
的想法掌握大權,
就注定火花四射、兩敗俱傷。

如何在我的新迴路更加鞏固,
成為不管狀態好壞都會是首選前,
先管制好自己不要隨便回到原始設定,
成為這陣子實作的目標。

美國正向教養的推行者簡.尼爾森(Jane Nielsen ED.D.)提過,
正向教養推廣的溫和且堅定,
不是容許孩子對自己不尊重。

當孩子頂嘴時,
溫和且堅定的處理方法是「離開現場」,
因為我們無法強迫別人尊重你,
但你可以尊重你自己。

但之前曾出現我離開現場,
進入暫停區時,
小太陽踹門要我出來的舉動,
顯然他尚無法接受。

於是我跟小太陽商量,
「媽媽很愛你,不想對你大吼大叫,但是媽媽還在學習,有時候我可以陪你,有時候我很難過,沒有辦法和你待在一起。所以當媽媽發現自己受不了的時候,我會做這個動作(手比T),代表暫停媽媽要去冷靜。」
小太陽表示了解。

試行幾次後,
小太陽希望我可以在他看得到的地方冷靜,
他比較不會害怕。
於是我們又調整了一下。

每次當我冷靜完之後,
也會謝謝他願意等我,
並再次重申,
暫停,是因為愛他,
不希望媽媽大吼讓他害怕。

實際的T字手勢,
讓我不用在情緒快要爆炸的時候,
還要講話。
孩子也知道手勢的意思,
有心理準備。

目前實行下來,
看起來還不錯,
兩個人可以各自冷靜。

在自己的修行還不足以
從生氣直接走到冷靜時,
一個暫停的暗號,
成了幫助我和孩子的中繼站。

或許你也可以試試看,
找到屬於你們的親子暗號。